晁错论晁错是汉初中央、地方对峙的政治变局中的重要人物当初他极
晁错论
晁错是汉初中央、地方对峙的政治变局中的重要人物。当初他极力建议汉景帝削藩,吴、楚等七国诸侯遂以“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汉景帝临乱听取袁盎的建议杀掉晁错,叛乱仍然持续方才后悔,后人也由此多同情晁错一心为国反受极刑的冤枉。而苏轼此文则以天下形势和豪杰英雄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为视角,指出晁错自己也犯有事先考虑不周和临阵推卸责任的错误,其悲剧有自为成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81,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81,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81,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狃(niǔ):习以为常。
期(jī)月:一个月。
循循:循序渐进。循,通“遁”。
天下的祸患,最难处理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实际上却隐藏着难以预测的隐患。如果坐视祸患发展而不采取应对措施,那就可能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起来强制加以解决,天下人又会因为习惯于表面的太平生活而不相信我的看法。只有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长治久安冒最大的风险,以求成就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通过仅仅一个月的短期努力,又企图从中苟且求名的人所能办到的。天下太平无事,平白无故地挑起大祸的事端,我引发了它,我又能平定它,这就能够有充分理由说服天下人。如果事到临头,自己却徘徊不前想避开它,让别人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定会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81,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82,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82。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晁错:西汉人。景帝时为御史大夫。力主削藩,“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听从袁盎的建议,杀晁错以平叛乱。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说(yuè):同“悦”,高兴。
当年晁错忠心耿耿,为汉朝谋划削弱崤山以东各诸侯国的势力。山东诸侯一齐起兵,以“杀晁错,清君侧”为名。而皇帝不加明察,以杀晁错来使诸侯满意。天下人悲悯同情晁错因为忠于汉朝而遭杀身之祸,不明白晁错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82,决大河82,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82,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82,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82,东向而待之82,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
-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文人受托写作碑铭墓志中的文字往往对墓主有所粉[图]
- 孟子说“行仁义就是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图]
- 惠能大师说那位大师所说的仍然存在着知见的弊端所以让你没有了达[图]
- 为什么写下?是记录异常情况冬十二月纪叔姬去世修筑诸邑和防邑的[图]
- 从 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算起我成为袁行霈老师的学生已经有半[图]
- 其校书官集贤书院掌管、校理图籍的官员三馆宋朝沿袭的唐朝制度分[图]
- 贞士无心邀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图]
- 第四十四篇《说疑》述说君主难以识别的各种奸臣行径是韩非论述治[图]
- 兄长照顾弟弟弟弟敬重兄长这是人间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要求即使双[图]
- 玉四等来得知叔父大人病势稍加得十三日优恤之旨不知何如?顷又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