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编排上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即《
《诗经》在编排上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即《国风》,是一些诸侯国和地区带有地域色彩的诗歌,大部分是民歌,也有些是带有民歌色彩的贵族阶层的作品。《左传·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朱熹在其《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在《国风》题解中他又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讲何以称作“风”,很有道理。《国风》中包括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作品。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这些作品有的产生时代早,有的产生时代迟,不具有共时性。如《豳风》的产生地豳,后来归于秦,其地作品同《秦风》中秦人早期居于西垂犬丘之地时作品大体同时;但若就《秦风》中产生较迟的作品而言,却是它们的前身。《国风》中作品,内容上的特征是以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为主要题材,尤以反映恋爱、婚姻、家庭、行役、农业生产、社会习俗及反对剥削压迫、讽刺统治阶级贪婪荒淫的作品为多。有关《国风》的内容,很多文学史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分析,而且这些也只有从具体作品中才能有较深切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我们在各地《风》诗前对该《风》诗的简述中也有概括说明,这里不多说。
《国风》中的作品除少数贵族的诗(如《周南》的《关雎》、《卷耳》,《鄘风·载驰》、《卫风·伯兮》)之外,大部分是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的劳动者、下层官吏、妇女等唱出来的,是真正的“天籁”,在语言上、形式上、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口传歌谣的特征。首先是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明白,充满生活情趣。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至三千年后之今日读来,仍如白话,且轻快、欢乐的情绪溢出于字里行间。其次,是《国风》结构方式上的重章叠句。这里要指出的是:第一,由于歌者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总能唱出最重要、最想说出的一点,所以对这一点的重复,便能增进听者、读者的体味理解,能不断地引起听者、读者的艺术想象。第二,《国风》中的民歌在重复之中,也体现着一种“重章互足”思想。虽然只改变了一两句或几个字,而就在这一两句和几个字的变化中,反映出了时间的转移、程度的加深,或者对同一物同一事在观察上视角的转换。如《王风·黍离》第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苗”表示时在春季;第二章中作“穗”,表示时在夏季;第三章中作“实”,表示时在秋季。一字之变说明作者几次到该处,每次都触景生情,万分悲伤。“中心摇摇”言心神不定,思绪混乱。“摇摇”第二章作“如醉”,言其昏昏沉沉;第三章作“如噎”,言胸中哽咽难受。一词之变,从三个方面表现了诗人的心情。而后六句的重复,强调了诗人忧伤之深与无处诉说,正表现出呼天抢地的心情,并不显得重复,而显示出感情的强烈。不似文人之作的细心安排、句斟字酌,但却是真情真景、真实感受的反映,以情驭文,突出了情感冲动的中心,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所以很能引起人的共鸣,带动人的想象。
在表现手法上,也灵活多变,少有束缚,体现出无穷的创造性。如《周南·卷耳》和《魏风·陟岵》都是通过悬想的手法写对亲人的思念,前者是写家中人思念在外行役者,后者是写在外行役者思念家中的亲人,两首诗都描述了所思念之人登上高山时的情状。值得注意的是《陟岵》中写在外的人悬想家中亲人思念自己的情状,钱钟书《管锥编》谓其法为“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己视人适见人亦视己”,引三国徐干《室思》以来十余家诗人,以明其手法之奇,后人用之不厌,而俱见其妙。与《卷耳》相较,粗看相似,实有不同。在《国风》中,如后世文人递相模仿、陈陈相因、依样画葫芦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以上这些,本书在各篇的点评部分有所揭示,这里不多说。真实的感情、通俗化的语言、往往出人意表的构思,形成《国风》艺术上突出的特色。需要指出的是,《国风》以情驾驭语言,以情决定结构的精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而它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又为后代的诗歌创作开了无限法门,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国风》中作品创作的时间,有的早至西周初年,甚至更早。如《豳风·七月》,当是先周时豳地自古所传。崔述《丰镐考信录》以为“当为大王以前豳地旧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因而说:“此必古有其诗,自公(按:周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所言皆有道理。《国风》中产生时代最迟的作品,过去以为是《陈风·株林》。据《左传·宣公九年》、《宣公十年》、《史记·陈世家》和《诗序》,此诗当作于鲁宣公九年(前600)前后的一二年中。其实,《曹风·下泉》为曹人赞晋荀砾纳周景王于成周之事,《易林·蛊之归妹》可证。据《春秋·鲁昭公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此诗作于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或此后一半年中。此诗应是《诗经》编成之后,孔子编次订正的过程中,为了倡导周天子的思想而特别加入者。所以,《诗经·国风》的时间跨度在600年以上,从个别作品的开始形成算起,将近一千年。
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诗经》中有《小雅》、《大雅》。《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荣辱》又云:“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可见雅是指夏地之声。
《诗经》中雅诗分为《小雅》、《大雅》两部分。前人或以为《小雅》、《大雅》主题有所差异,或以为思想内容上有所不同,或以为诗体风格上有所区别,或以为音乐特征或音乐用途上各有所属,但都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过是因为有《小雅》,有《大雅》,因而要为之寻找分为两部分的依据。其实,《小雅》、《大雅》并无本质不同,只因为是两次所收集,而篇幅又太大,因而分为两部分罢了。《小雅》部分是东周初年,召穆公的子孙为了彰显召穆公、周定公在西周末年尤其在宣王中兴中的巨大贡献而编集的,故多西周末年、东周初年之作,而以反映宣王中兴一段历史的作品最多。《大雅》则是郑国贵族在第二次结集时将所获周天子史官、乐官保存的朝廷、宗庙、祭祀之用乐诗一并收入,故所收有周初甚至周人建国前的作品,也有迟至公元前七世纪末叶的作品。春秋以前常用“小”、“大”区别相同的篇名(如《逸周书》中的《小开武》、《大开武》,《小明武》、《大明武》,《小开》、《大开》;《管子》中的《小匡》、《大匡》等)。《诗经》中也以“小”、“大”区别相同的篇名(如同在《郑风》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同在《雅》诗中的《小明》、《大明》,《小旻》、《召旻》,《小弁》、《頍弁》等)。《小雅》、《大雅》其加“小”、“大”只是为了对两卷简册在名称上有所区分,便于称说而已。
《雅》诗中作品,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认为是替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所以评价不高,各种选本选录也少。其实,其中有些作品有很强的思想性。它们或表现了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思想,或对贵族卿大夫的昏聩、贪婪、腐败行为加以揭露抨击,甚至对国君轻信奸佞、误国误民的昏庸予以斥责。芮良夫、郑武公、家父等人之作为后世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扶正祛邪、维持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品质,作出了榜样,显示了诗歌不只是文人抒发个人情怀的“小玩意”。而宣王中兴之际,召穆公、尹吉甫、张仲等及宣王静,在内忧外患之际以诗来团结宗族、缓和内部矛盾,互相鼓励、平定周边部族的侵扰,安定社会,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雅》诗中所收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生动地表现了周先民艰苦奋斗的情况,及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达到的水平,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光辉的过去。对它们的价值怎么估计也是不过分的。
因为《雅》诗全为史官、卿大夫甚至君王等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所作,所以在诗体形式上脱离了民歌的格局,也就是说脱离了对音乐曲调的依赖,而使诗成为语言的艺术,在形式上更为完善。《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诗经》中作品全部是可歌的,又有人进而以为其创作之初是用来歌的。这是一个误解。当初是唱出来的,还是写出之后又被付之管弦,是两回事。《小雅·节南山》末尾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崧高》末尾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烝民》末尾又说:“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周大夫家父(父作甫)尹吉甫的这三首诗就明确地说明了是用来诵的,而不是用来唱的,作者当时创作的方式,也一定是著之竹帛,而不是当场唱出。再如卫武公所作的《抑》,《国语·楚语》中说是其九十五岁时所作,而且记其告诫卿大夫及国人之语:“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则《抑》(《国语》作《懿》)非唱出,本求其诵以自儆,也很明白。当然,《雅》诗中也有歌诗,这主要在《小雅》中,如《小雅》中的《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等礼仪用诗;《菁菁者莪》、《沔水》、《白驹》、《黄鸟》、《我行其野》、《巧言》、《蓼莪》、《裳裳者华》、《鸳鸯》、《车舝》、《青蝇》、《绵蛮》、《匏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等结构方式上与民歌特征接近的抒情之作。《何人斯》则明确说“作此好歌”,则是歌诗无疑。但总体上说,《雅》中以诵诗为多。
同依赖于曲调的歌诗比较起来,诵诗基本上不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而是在整体构思之后,依照叙述的层次或抒情的方式,一章一章写出,每章都有其独立的内容,全篇各章之间体现着叙事或抒情进程,或有意地穿插、倒叙,形成一种以篇为单位、独立延展的结构方式。语言风格上,基本也是一句表现一层意思,句与句的连缀无所依傍,但反映着思想变化的进程。从形式上说,诵诗的句子基本上为整齐的四言,偶句韵。因为脱离了曲谱,诗句要尽可能表现出语言本身的音乐美,以此来适应读者潜在的音乐感受习惯。从诗的发展进程来说,诵诗开始着重挖掘语言本身的音乐美,也进一步试探、挖掘语言的表现功能。虽然《诗经》中的诵诗还是四言,句子短,但从诗歌形式的发展说,是一次突变。
此外,《雅》诗中除部分礼仪用诗,史官所作祭祀等场合演唱的颂诗之外,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贵族之作,尽管其中大部分作品未能留下作者之名,但作品体现着抒情主人公独立的思想、情绪,表现出独立的个人情怀,是没有问题的。它不似史诗着重在描写一种客观存在(包括口传的历史),也不似颂诗,作者只是根据主祭者及其所代表的阶层的愿望来表达意思;也不似民歌,创作时往往借助了已有的某种模式或某些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流传中也往往经过一些人的修改,而是在思想上、风格上体现着抒情主人公的各个方面。
所以,大、小《雅》中的诵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从诗体的完备和诗人主体精神的体现这两方面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思想内容,也有十分深刻和进步之处。
- 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职场晋升?[图]
- 企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员工[图]
- 转行转岗要降薪求职吗?底线在哪儿?[图]
- 如何成为核酸检测员?[图]
- 有关失望心冷的伤感句子[图]
- 不同类型妈咪的孕期反应[图]
- 良好的家庭生活可抑制抑郁基因[图]
- 睡前五分钟练习静养功[图]
- 长口疮怎么办?[图]
- 鸡蛋该吃多少,怎么吃最健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