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十二、十三、十六、十七章 描述为政者应该如何行孝使社
第八、十十二、十三、十六、十七章 描述为政者应该如何行孝,使社会获得真正和谐。
第九、十、十四、十五、十八章 从个人的维度详述孝。
上表见罗思文、安乐哲着,何金俐译:《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9110页。
简而言之,二十世纪以前,不论是皇族、官员,还是寻常百姓家,都一直奉《孝经》为圭臬。作为一部“经典”,《孝经》不仅官、私注疏不绝,而本经所述更被编绘成图录传世。作为载负儒家思想的文本,《孝经》展示了儒家思想传统中对天地之道的敬畏之情,经中提倡的“孝”文化,成为了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的经纬。例如吕妙芬就发现,除了政治、社会和教育向度,在晚明时期,很多士人不仅通过诵读《孝经》来消灾、驱魅、祈雨、求寿,而且诠释《孝经》的时候,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性”。譬如明万历年间的虞淳熙(一五五三至一六二一)就把“孝”视之为宇宙万物和自然人文的秩序源头,也是维系世界和谐的应然规范。但世事如棋,进入近现代,《孝经》的命运又起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踏入二十世纪,曾经受万千宠爱的《孝经》,被打入冷宫了。虽不至于无人问津,但却可说是门可罗雀。今日,我们提起《孝经》,除了肯定它的道德作用,总会把这本千年经典,与君主制、家长制、社会层级制,以及专制、愚民、封建等概念挂钩。如《孝经》讲的“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诸章,俨然就是一幅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图”。若撇下天子不论,本经要求诸侯必须“在上不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则“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作为士的须“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至于庶人也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孝经》乃是一本讲“忠顺”,并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教科书。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长久以来,《孝经》肩负着沉重的“政治责任”,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脱离了政治牵绊的经典,《孝经》又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当我们翻开《孝经》,或许就会如竹居先生所说的一样,发现它不是象牙塔的专属品,而是一本“导善而救乱之书”。
二、“I”世代的“我”:极端“个人主义”的危机
同为一九一八年,浙江绍兴的鲁迅(周树人,一八八一至一九三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利用讽刺手法,控诉了传统中国的“吃人的礼教”:
- 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职场晋升?[图]
- 企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员工[图]
- 转行转岗要降薪求职吗?底线在哪儿?[图]
- 如何成为核酸检测员?[图]
- 有关失望心冷的伤感句子[图]
- 不同类型妈咪的孕期反应[图]
- 良好的家庭生活可抑制抑郁基因[图]
- 睡前五分钟练习静养功[图]
- 长口疮怎么办?[图]
- 鸡蛋该吃多少,怎么吃最健康?[图]